核心提示:上季度报出的价格还在执行,而到出口收汇时,已远离了原报价应收的外汇汇率。一位浙江企业主粗略算了一笔账,合同期为6个月的10
“上季度报出的价格还在执行,而到出口收汇时,已远离了原报价应收的外汇汇率。”一位浙江企业主粗略算了一笔账,合同期为6个月的100万美元订单,年初时价值人民币720多万元,到了缴款期就只值680多万元,缩水40万元。
今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加速引发了人民币与以美元为代表的外币之间的汇兑损失。在以美元为主要计价方式的出口贸易中,一些本就薄利的出口企业更是雪上加霜,对这些企业而言,汇兑损失已经成为压缩其利润的第一大杀手。
汇兑损失成为出口企业利润的“第一大杀手”,表面上看是人民币升值加速产生的直接后果,但事实上这只是表面现象的直接诱因之一。
出口企业大部分以订单形式与海外市场进行交易,这种订单作业本身就具有跨时间度的特点。同时,出口企业产品利润率低也是其面临汇兑杀手痛击的重要原因。
此外,在大部分出口企业中,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知识产权和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品牌,在国际市场上没有主动权。特别是一些沿海的“三来一补”、“两高一低”企业,在生产和销售行为中追求的是只要有差价和利润空间就行,而忽视政策由粗放向精细转变、企业绿色成本提高等因素,结果在汇兑的压力面前一触即溃。
那么,如何面对汇兑杀手来袭?笔者认为,关键要从长远规划和技巧应对上综合考虑。所谓的技巧应对,就是在出口商业行为中,充分考虑汇兑变化、人民币升值的影响,采取技巧性的手段,最大程度地拓展利润空间,如采取贸易议价方式等。所谓长远规划,就是所有的出口企业都必须树立一种长期科学面对的态度,在获取产品知识产权、实现产业升级、获取产品国际市场份额、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品牌竞争力的基础上,在国际市场上获取科学的议价和定价能力,用产品开拓市场,用品牌竞争力掌握国际贸易市场交易行为中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