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半年的成绩单来看,我国工业经济运行的积极因素正在增多,不仅多项指数开始回升,更重要的是,转型升级的成果正在越来越多地显现。
在7月2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新闻发言人、总工程师张峰用“缓中趋稳、稳中有好”八个字概括了今年上半年我国工业经济的运行情况。
在结构调整方面,他表示,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明显快于工业整体水平,而且,航空航天、汽车、轨道交通装备等行业的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目前已超过85%。
此外,针对产能过剩的问题,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黄利斌指出,到“十二五”末,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基本告一段落,而“十三五”的主要任务是化解过剩产能,尤其是要加快优质产能“走出去”。
转型升级显成效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3%,增速同比回落2.5个百分点。其中,6月份同比增长6.8%,增速连续三个月回升。4、5两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幅由负转正,分别达到增长2.6%和0.6%。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已经连续4个月处在荣枯线以上。
张峰强调,加快调整转型已经取得积极进展,生物医药、电子信息、高端装备、软件服务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明显快于工业整体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制造强国战略正在促进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今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截止目前,工信部已启动了一批工业强基工程项目,共批准实施了94个智能制造试点专项行动项目。
“通过加大技术改造和提升工业技术水平,智能制造、高速轨道交通、海洋工程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装备制造业比重已超过10%,海洋工程装备接单量占世界市场份额29.5%,国产品牌智能手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70%。”张峰抛出的一系列数据均表明,我国重点行业先进产能比重在快速提高。
与此同时,工业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也有积极表现。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9%以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资源综合利用联合工作机制已建立,工业绿色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数字化水平提升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的提升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体现。
本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工信部的主要工作定位在“两个重点”和“两个支撑”。
所谓“两个重点”,即推进“互联网 ”协同制造和“互联网 ”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的融合发展;“两个支撑”是指为全社会“互联网 ”提供高速宽带网路基础设施和软硬件产品应用的支撑服务。
张峰称,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航空航天、汽车、轨道交通装备等行业的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85%,钢铁、石化、医药等行业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超过65%。
他还提到,工信部将以智能制造为切入点,大力推进“互联网 ”制造。发展智能装备,组织实施智能制造重大工程,加快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建设,组织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建设一批“互联网 ”制造创新中心、实验验证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
“还将组织研究部署工业互联网,组建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建设工业互联网试验网,研究制定网络架构方案、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张峰透露了工信部下一步的工作安排。
此外,工信部会继续组织实施《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以及专项工程,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基础软硬件;实施智能硬件行动计划,加快培育基于互联网的融合性新产品;推动安全可靠计算、存储等设备产业化应用,发展专业信息安全服务;建立自主可控CPU 操作系统工业应用平台,突破可编程控制器(PLC)、智能工控等关键技术。
从淘汰到化解过剩产能
产能过剩问题突出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一个突出的问题,也是中国制造业绕不过的话题。
“目前比较好的是一些高技术产业,比较困难的是产能过剩的行业,包括煤炭、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黄利斌用一组数据映衬出今年上半年上述行业的不景气,“比如,1—5月份煤炭行业利润同比下降60%多,水泥、玻璃行业下降60%多,冶金行业下降36%。”
他表示,原定“十二五”期间完成的“淘汰任务”已于去年提前一年完成,今年新增了一些任务。到“十二五”末,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基本告一段落,而“十三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化解过剩产能。
从“淘汰”到“化解”,一词之差意味着眼下过剩的产能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优质产能。黄利斌解释道,过去所说的“两高一资”行业(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应该被正名,因为很多领域都已经成功转型为节能环保产业,属于优势产能。
然而,不可否认,这些行业的产能空间几乎顶至“天花板”,与此相应的生产也处于平台期,该如何应对生产状况走下坡路的局面?
黄利斌说,既然这些优质产能在国内处于过剩状态,那么只有一条路,就是加快优质产能“走出去”,这也符合产业发展需求。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者其他“金砖”国家来说,它们的产能仍然不足,中国将优质产能推出去,能获得双赢的局面。